在海洋馆施工这一复杂且极具专业性的工程中,水族箱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其中过滤方式的考量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过滤方式各有其特点与优劣,直接影响着水族箱内水质的净化效果以及后续的使用体验,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式及其相关要点。
一、底部圆筒过滤
底部圆筒过滤方式别具特色,其结构是在水族箱底部设置一个带有过滤材料的小水箱。这个小水箱内部被巧妙地分隔成多个隔间,每个隔间专门用于放置不同的过滤材料,各司其职共同发挥过滤作用。
水的循环过滤过程如下:水先是从水箱顶部溢出,随后流经这些精心布置的过滤材料,经过层层净化后,再被泵回水箱之中,如此循环往复,维持水族箱内水质的清洁。由于其具备较大的滤料储存空间,这为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 “栖息之所”,使得硝化和过滤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显著。
这种过滤方式适用于饲养一些大中型鱼类,它在实际使用中还具有清洗和更换滤料方便的优点,能让工作人员相对轻松地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然而,它也并非十全十美,其对泵的功率要求较高,相应地就会带来功耗大的问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海洋馆内相对安静的参观环境,需要在施工规划阶段综合权衡利弊。
二、背面 / 侧面过滤
背面 / 侧面过滤的水族箱在构造上是通过罐体背面或两侧的玻璃进行区域分隔,这些玻璃被划分成一个个小格栅。这些小格栅有着明确的用途,用于放置各类过滤材料或者过滤设备以及循环泵等。
其水流循环原理是这样的:一边设有溢水口,当循环泵将水从放置过滤材料的部分泵入水箱时,从水箱溢出的水会顺着溢流口流入过滤部分的第一个栅格,然后沿着隔板引导的方向,按照 “从上到下” 或 “从下到上” 的顺序依次流经各种过滤器,最终水从最后一个格栅再次被泵入海洋馆内,实现整个水体的循环过滤。
不过,这种过滤方式存在明显的劣势,它会占用鱼缸一定的空间,从而在视觉上影响整个水族箱的展示效果,使得观赏的完整性和美观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在需要清洁和更换过滤材料时,操作难度较大,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相关维护工作。
三、滴流式过滤
滴流式过滤作为一种一体式的过滤器,在水族箱设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将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在同一个过滤罐内发挥着协同作用。
这个过滤罐内部被细致地划分成几个腔室,每个腔室都承担着不同的过滤功能。过滤池的上层为物理过滤室,其中放置着生化石棉、生化球以及生化磁环等材料。该物理过滤室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够降低水的流速,让水流以更适宜的速度通过后续的过滤环节;另一方面,它还能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水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氧气,为需氧细菌创造出绝佳的生存发展环境,并且在这里主要完成对水中初始杂质的过滤工作。
紧接着的第二过滤室是生化过滤室,里面放置着众多塑料生物过滤球,这些过滤球为硝化细菌提供了理想的附着和繁殖场所,硝化细菌在此大量繁衍,进一步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对维持水族箱内良好的水质起着关键作用。而第三个过滤室里放置的是活性炭,它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异味、黄色物质等,进一步提升水质的清澈度和纯净度。
这种过滤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过滤水中的杂质,使水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采用多层结构,整体重量相对较大,而海洋馆施工时需要充分考虑水族箱所在位置的承载能力,确保结构安全,避免因超重而引发安全隐患。
四、外置过滤桶
外置过滤桶的设计理念是将所有的过滤材料和泵都收纳在过滤桶之中,使其外观显得简洁规整。在过滤桶内部,通常设有 4 到 5 个过滤箱,每个过滤箱都配备有不同功能的过滤材料,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水质净化任务。
一般情况下,过滤棉会被放置在第一层,它就像是一位忠诚的 “守门员”,首先对进入过滤桶的水进行初步过滤,拦截水中较大的杂质颗粒,让水质初步变得清澈。而在其他层中,则可以放置陶瓷环和活性炭等材料,陶瓷环为硝化细菌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场所,有助于通过生物作用对水中的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进行过滤转化,活性炭则继续发挥去除水中异味、色素等作用,进一步提升水质。
在水族箱设计中,大量的滤池利用硝化细菌对水中的氨和亚硝酸盐进行生物过滤,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生化过滤系统。这种外置过滤桶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强化成品鱼缸的过滤功能,特别是在进行高密度养鱼或者所养鱼类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它能够有效地保障水质的优良,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总之,在海洋馆施工过程中,选择水族箱的过滤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水族箱的用途、所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海洋馆的空间布局以及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各种过滤方式的优缺点,从而做出最为合适的选择,为海洋馆内的水族生物营造一个健康、稳定且清澈的生存环境。